专注于猫狗保护中心

喵星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喵星人

虐猫视频再度曝光,立法保障「箭在弦上」


从2006年到2021年的15年里,我们无法细数有多少动物因为人类自私的情绪宣泄无端丧生,有多少人类为了推动反虐待动物立法竭尽全力却落寞而归,又有多少生灵在孤寂的夜里无助而长久地哀鸣,一遍又一遍地问着那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做错了什么?


而那些人可能曾对它笑靥如花,可能曾与它嬉戏玩闹,也可能曾凝视着它,幻想如何蹂躏它。



终于,光亮穿透了阴霾。10月18日,司法部发布了征集2022年度立法项目的公告,截止到11月19日,公民均可留言提议。这是一缕曙光,却不意味着光明。



也许有些人完全无意参与征集,有些人更在意如何立法降低金融风险……但是,是时候了,我们应该慢下来,留点时间,等等我们的灵魂了。


前段时间,接连两则虐猫视频的曝光再次在网络空间引发对虐待动物行为的热议。


虐猫主体从自媒体经营者到我们日常接触的外卖小哥,虐猫动机从单纯个人情绪发泄到迎合人性消费,虐待动物事件如同一个隐身在角落里的漩涡,激起人们原始的物欲、挑战人们「慎独」的良知。而这并不是虐待动物这一行为引爆舆论的首战。


1637204965212410.jpg


已知成规模的传播和征讨最早发生在2006年两会期间,同样借由网络影像。视频里,虐猫者面对着摄像机,脸上带着笑,穿着高跟鞋,照着猫的眼睛踩了下去,录下的视频以收费形式供需者观看。



1637204975637235.jpg


从当年到当下,十余年过去了,虐待动物的现象却愈演愈烈,连「屡禁不止」都妄论。常见的对抗途径是网友自发对涉事者进行人肉搜索和舆论讨伐,但最终结局在这十余年的「跨届」同步中不言而喻。



时至今日,在我国现有法律下,对动物的伤害也仅能以财物价值衡量。法律空白何时能被填补?还有多久那些因人性之恶无端惨死的生灵才能得到告慰?无数双眼睛在黑暗里等待黎明。



道德灯下处处黑



2006年,踩猫事件;2012年,一女性将几只猫折磨至骨头全碎;2013年,几名初中生点燃的鞭炮放进一只田园犬的耳朵和嘴巴中;2016年,「虐猫组织」将猫剪爪割脖后扔在高架上……



施虐者猖獗至此,并非仅仰仗对少数心理疾病患者人性弱点的掌控,更基于个人行为背后,一套完整隐秘的黑色产业链。这条利益牵引的链条上,有虐猫者、专业贩卖者、中介,还有各类买家。



2006年事件中的视频拍摄者曾在央视采访时说道:「不要以为他们离你很远,他们当中有官员,有商人,什么人都有,他们就是你生活里的普通人。」


这是链,更是网,联结的凭靠是人性的弱点,扩张的动能是丰厚的利益。踩猫视频拍摄者将拍摄视频提供给网站,一次两千,长期稳定。「不违法,没有成本,没有风险,收益很大」,他说道。这样「稳妥」的「高利买卖」时刻挑动着人的道德底线,怂恿着人性从恶。


中国人用「道德」律己,从古至今。但仅论虐待动物一事,「道德底线」的约束节节败退,让人不禁思索究竟什么才是道德的底线?仅仅依靠道德律己是否可行?


所谓「底线」即「你赋予行为自由度的最低警戒」。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提出「我们由我们自身赋予过往经历的意义所决定」。而每个人的经历、遭遇不同,自身赋予意义的依据自然各异。


可见,「被赋予」的道德底线弹性过大,面对利益产需如此庞大的困境,绝非长久之计。踩猫视频拍摄者也曾坦言:「如果规则只是道德的话,人的道德底线是不一样的。」


唇舌之战无法守卫生命


在长久的对抗中,舆论承担了外部约束的「职责」。在踩猫事件中,网民仅通过几张视频截图,便在不过六天时间里基本确定了涉事嫌疑人,同时将涉事人的个人信息公布在网络上,甚至有人制作通缉令,以五十万「买」他们的人头。


舆论的背后是不断推波助澜的情绪。情绪的集合体还有个名字叫作「乌合之众」。尽管在踩猫事件中,「人肉搜索」推动了对丑恶的揭露,但不可忽视的是,被公布的个人信息和制作的通缉令无疑也侵犯了涉事人的隐私权。维护一项权利基于对另一项权利的践踏,同样是对法律的蔑视。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曾写到,「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善」。以正义之名而行的讨伐,并非皆是正义。暗潮汹涌的情绪深海里遍布群体性事件的暗礁。


但过度舆论不可取绝不意味着任何纵容虐待动物行为的可能。对个人以外的死亡麻木无感,也是对全体生命的淡漠轻视。


1637205004566647.jpg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施韦泽曾在非洲丛林为黑人服务五十余年。他在书中写道:「无论如何,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虫,它像是你一样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生命,像你一样喜欢太阳,像你一样懂得害怕和痛苦,现在,它却成了腐烂的肌体,就像你今后也会如此。」




任何一个暴力伤害动物事件的涉事者都可能是下一个刑事通缉犯,更遑论其中心理疾病患者的不可控性对个体生命与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我们需要的立法绝非只因「伤害动物」暗示了「伤害人类」的可能,而是基于对生命存在本身的尊重。




立法保障才能釜底抽薪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9个小时,6至19岁网民达1.58亿。虐待动物类视频传达的暴力行为和对生命的轻视无一不是对网络环境的污染,对青少年网民的不良影响,对人性的公开挑衅。




日前广为流行的「宠物盲盒」,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对生命的玩弄。商业化的运转系统下尽是「异化的人」,将生命视为物品进行交易。「宠物盲盒」的盛行则揭示了国民心理中淡漠生命的范围之广,道德建设、生命教育的警钟亟待敲响,蹂躏生命的缰绳必须拉紧。



1637205012521512.jpg




二十世纪初,互联网尚且是个「外来神物」。网络空间管理困难、IP追踪技术欠缺、追责制度疏漏……一系列技术问题阻挡了对虐待动物事件的问责。但如今,IP追踪技术成熟,平台问责制度日趋完善。




2016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2021年,国家网信部门连续发布17项相关文件,加强对平台管理的约束,注重对信息发布的审核。




在这样一个「全力出击」的宏观环境之下,虐猫视频的再次「泛滥」既揭示了全面「查杀」下必然存在的纰漏,也反映了立法保护的必要和迫切。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与「虐待动物」行为的抗争并非切断传播途径即可宣告胜利,更重要的是应从根本上扭转容忍此类行为发生的现状,让未做者不会做,让想做者不敢做。要「抽掉釜底的薪」,回归对生命的尊崇,而不是「隔靴搔痒」。




「事件过去之后,这个市场还会存在,因为需求存在」,踩猫视频拍摄者曾解释道。




黑暗中窥见曙光




1822年,英国出台世界上第一个反对虐待动物的法案,首次从法律上肯定动物以生命体存在。此后,陆续有一百多个国家通过《反虐待动物法》。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霍尔姆斯说过:「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者伦理问题。它的作用是制定规则,规则的意义不在于告诉社会成员如何生活,而是告诉他们,在规则遭到破坏时,他们可以预期到会得到什么。」




在2006年央视对踩猫事件涉事者的采访中,拍摄者曾表示「如果当时有明确法律规范认定虐猫违法,他绝对不会超越法律底线」,视频平台提供者也曾坦言「法律并未像欧美国家一样禁止那么做」是他提供平台的原因之一。




至今为止,在我国仍缺乏针对虐待小动物的行为的「动物保护法」。公安部门仅能依据其他法律规定,对二次传播引起公众不适从而扰乱社会秩序的相关人员处以罚款或拘留。




而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提议「将虐待动物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近期曝光的虐猫视频,央视网也做出了公开报道,并表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专门立法保障小动物的法律条文能与公众见面」。


1637205024110589.jpg


虐待动物的行径本身已是对生命的践踏和漠视,而将虐待动物的过程进行影像传播更是对社会公德的公然挑衅和对道德环境的肆意污染。


无论是基于对已然根深蒂固的黑色产业链、约束无力的道德底线抑或过度舆论的潜在危害的考虑,在网络日趋普及、网民低龄化的客观环境下,明确立法、以法律强制约束个人行为,深化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迫在眉睫。


只有运用法律这一能够强制干预个人利益的社会公器,才能真正拔除漠视生命、践踏生灵的毒瘤。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曝光

曝光虐猫视频资源下载

评论排行榜